研討會現場。
  四川新聞網成都11月29日訊(記者 李京枝)11月29日,由四川省社會科學院主辦、四川震災研究中心承辦、北京築福國際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的“多學科視野下的自然災害應對暨公共建築安全島概念學術交流會”在成都召開。來自四川各高校和科研院所,日本和臺灣地區的專家學者,四川省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和蘆山地震災區雅安市災後重建一線的工作者,以及參與災後重建的眾多NGO組織共一百餘人共聚一堂,就“應對自然災害的多學科理論與實踐探索”主題展開熱烈討論。交流會由四川震災研究中心新成屋副秘書長南山研究員主持,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四川震災研究中心主任李明泉研究員致辭。
  交流會共設置6個主題報告,從多學科、多視角對人類的防災減災體系建設和災後重建問題進行探討。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學術委員會顧問杜受祜研究員以“氣候變化下城市防災減災生命線體系建設”做主題報告,他認為汶川地震造成災區斜坡岩土體鬆動、地質環境惡化,不僅誘發和加劇了2010年全省特大的地質災害,加之全球變暖所引起的各種極端氣候天氣的頻繁出現等因素的影響,完全可以預見,未來我省以地質災害為主要內容的自然災害將呈現出多發、頻發、重發態勢。有必要認真總結和梳理我省防治地質災害的經驗與教訓,並加以提升使租辦公室之制度化,為提升我省防治地質災害的能力、加快建設防治地質災害的綜合體系和長效機制提供指導和規範。
  來自日本國立金澤大學環境設計學院沈振江教授作了題為“日本防災規劃的經驗”的主題報告。他認為,日本在經歷了經濟景觀設計高速增長期後,從“通過科學技術防止災害”的理念進而延伸到要盡一切可能“減輕”受災的程度,也就是依賴於專業機構和行政機關的災害對策,要更加向個人化的層次擴展。
  臺灣都市計劃學會秘書、政治大學教授長白仁德博士就臺灣“9.21”地震災後重建情況及臺灣目前針對自然災害的調整債務整合規劃作了詳細分析和介紹。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作了題為“‘4·20’蘆山地震災後重建中的生態修複與重建”的主題報告。沈茂英說: 2013年4月20日,蘆山地震對蘆山及相鄰的寶興、天全等重點生態功能區的生態環境造成嚴重破壞。如何修複被地震破壞的災區生態環境?是當下蘆山地震災區恢復重建需要關室內設計註的重大問題之一。沈茂英認為,蘆山地震災區生態修複重建應立足災區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儘力維護和提高災區生態環境服務功能,建設災區生態文明國家級示範小區,實現災區人口資源環境協調可持續發展。
  中國紅十字總會楊緒生教授就中國紅十字總會在災後重建的工作作了經驗分享。
  北京築福國際工程技術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監溫斌先生做“自然災害多發地區安全島建設構想”的主題報告,提出在地震常發地區建設在地震、火災等災害來臨時,能基本不受損壞,且在與外界道路、水、電等不通的情況下,能夠在3~7天內自行供應,完成院內急救病人、危重病人能通過直升機運走的醫院。
  在下午的大會發言中,來自四川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的專家學者就地震災害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民族地區居住空間分佈與減災防災、基礎設施恢復重建、災區過渡安置、災後重建中的城鎮化問題、災後恢復重建投資融資保障體系、災後產業恢復重建、災後重建的金融法律政策、災後重建中的生態修複與重建、地震災區青少年心理重建機制、文化旅游產業災後重建等問題進行了探討。與會專家一致認為,在高新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世界各國仍面臨著來自大自然和人類突發事件所造成的不同災難的威脅。不斷提高防災減災能力,加強公共應急管理,切實保護人民生命財產安全,已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在災難面前,研究災難規律,構築系統化的防災減災體系,社會科學應該與自然科學一道,以人類的思想智慧和科學技術來共同構築抵禦抗擊各種災難的堅強壁壘。  (原標題:多學科視野下的自然災害應對 專家學者出“高招”)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c21hcij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