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金報訊 圖為:屢破屢修的武金堤 (記者劉大家攝)
  圖為:固化後的武漢土壤,具有了抗水性(記者曹大鵬攝)
  本報記者梅丹發自南京、寧波
  ■企業來信
  政府不必投巨資修新路
  我們可以搞定老武金堤路
  《楚天金報》梅記者:
  你好!
  我是一名武漢人,看到家鄉日新月異的變化,感到非常欣慰。但看到《楚天金報》關於武金堤路、沿河大道等多條“短命”道路的報道後,深有感觸,我們願意為解決“短命路”問題而奉獻自己的力量。
  我現在就職於江蘇一家民營企業。我公司生產一種新型高科技築路材料,這種新材料修築的路基可以代替傳統的水泥碎石路基。目前,這種新型材料已成功解決了南京多條“路脆脆”,並且在寧波將廢棄的海泥變成了路基,應用到多條當地道路上。與傳統材料相比,這種新材料無毒無害、生態環保,不怕超載車和重載車,可以解決令人頭疼的短命路問題。這種材料還可以幫助政府減少投資,同時還可以大幅降低施工對交通的影響。
  近期,公司專程委托我返漢對武金堤路、沿河大道等道路進行了調查,隨後又將武漢的土壤取回江蘇,在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進行了實驗。實驗證明這種土壤固化劑可以根治老武金堤路、沿河大道等道路的“頑疾”,政府無需投入巨資修建一條新的武金堤路。我們願意以BT形式挑戰武漢的短命路。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如果政府和相關部門同意,我們可以在武金堤路上建設幾百米的試驗段,讓政府和市民看看實際效果。如果道路被軋壞了,我們自己承擔投資損失。
  江蘇路業有限公司員工:胡海森
  2014年3月
  記者先探南京
  先試驗後推廣 實踐證明效果良好
  其實,老武金堤路只是一個屢破屢修、屢修屢破的典型道路,卻不是唯一的。近幾年武漢處於城建高峰期,不少新修道路被瘋狂碾壓而反覆維修(楚天金報也曾多次報道)。突然收到江蘇這家民營企業員工的來信,記者眼前一亮:如果這家企業,能夠根治老武金堤路的頑疾,武漢四新南路、21公路等多條等待大修的道路,豈不是都有了“救命藥”?
  但記者也有疑問:這種新材料真的有這麼神奇嗎?有沒有缺點,會不會污染環境?這家企業是不是在吹牛或炒作?
  帶著滿腹疑問,4月7日,楚天金報記者登上了開往江蘇的動車。
  “當年在珠江路上嘗試這種新技術,是冒著風險的。結果證明,這種嘗試是值得的。”南京市玄武區住房和建設局總工王繼寧告訴楚天金報記者。珠江路長約3公里,是南京市東大門的一條主幹道,車流量巨大。由於修建各種管道,道路曾多次開挖,後來隨著當地城建大開發,又成了渣土車進出東大門的必經之路。路面多次維修,每次管不了多長時間,因為路基已經全部損毀。對此,政府非常頭疼。2010年,一家名為“江蘇路業建設有限公司”的民營企業,帶著一種新型材料,找到該局。王繼寧說,這種新材料兩大優點很吸引人,一是不需要養護,夜晚維修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拆掉圍擋通車,不影響交通;二是可以讓路基更堅固,抗壓能力更強。但由於是新材料,該局很擔心效果。於是在郊區找了一條道路,做了600米的試驗段,試驗顯示效果挺好。後來該局又在清溪路上做了一個試驗段,經過一年的試驗,效果良好。2011年南京市召開了專家論證會,決定在珠江路上進行推廣。通車三年以來,珠江路再沒有修過。
  記者來到珠江路實地進行了採訪,路面整體情況良好。沿途的商戶告訴記者,這三年來珠江路確實沒有維修。
  珠江路成功應用這種新技術後,南京市的廣州路、上海路、石楊路、仙新路、恆飛路、恆競路、恆泰路、恆廣路、棲霞大道等道路先後應用這一材料修築路基。
  其中,石楊路有300米路段,這一段按照傳統材料施工,需要3個月才能通車,但運用新材料只用了12天就實現了通車。石楊路是一條通往南京白下區的重要道路,通車兩年來,渣土車、沙石車等重載車來來往往。記者看到這300米路段完好無損,但其他路段瀝青層面已經出現裂痕等病害。記者隨後來到恆泰路看到,這條850米的道路是進出南京發電廠的專用道路,運煤的大貨車絡繹不絕,但目前路面沒有出現一處裂痕。
  記者再探寧波
  跟著“吃螃蟹” 將海底淤泥變成路基
  這種材料在南京應用成功,是不是特例?為更加瞭解它的效果,記者於4月8日又趕往寧波市進行了採訪。“其實,這種新型材料叫土壤固化劑,這種技術國內一直都有企業在研究,但很多企業都是說得好,一實踐就不行。”說到江蘇路業有限公司生產的土壤固化劑,寧波市象山縣大目灣新城工程科科長陳立偉向記者講述了一個故事。
  寧波市象山縣大目灣新城是圍海而成,建房修路都必須挖出海底淤泥,這些淤泥必須運到深海倒掉,政府每年要為此投入大量的財力。另一方面,還必須花費巨資從外面採購石渣來填築建築地基,這導致項目工期長、造價高、資源耗費大。海底淤泥能否變為有用的土壤?為實現這個夢想,象山縣大目灣新城管委會公開招標土壤固化劑。招標後,象山縣大目灣新城管委會選擇了一處軟基,讓三家報名企業現場對海底淤泥進行固化並修築路基,然後讓60噸的大貨車來回碾壓。一家打了退堂鼓,另外兩家現場比拼發現,江蘇路業建設有限公司的路基抗住了碾壓,而另一家修築的路基很快破裂。但是大目灣新城管委會還不敢立刻推廣,又選了2000平方米的場地平整、500米的路基和100米的河道,共三處地段上進行了試驗,試驗效果令人滿意。如今,江蘇路業在大目灣新城的海底淤泥處理廠已經投產,內海、河道、地下室開挖出來的大量淤泥無需外運,經過處理後,全部變廢為寶,廣泛應用於該新城15平方公里內的道路、河道護坡等。
  寧波市政公路管養所負責寧波市內道路的維修和養護。該所所長任典平告訴楚天金報記者,市內的道路維修,都需要打圍擋,少則一個星期,多則幾個月,不少地段因為是軟基,根本就頂不住超載車長期碾壓。這種土壤固化技術,施工時間短,而且耐壓。目前已在寧波市內多條道路的維修之中使用。
  ■技術解密
  中科院操刀新技術
  武漢土壤固化效果好
  什麼新材料,會如此神奇?江蘇路業建設有限公司總經理李慶輝表示:“這要感謝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專家。”
  李慶輝介紹,上世紀70年代,土壤固化劑作為一種新型的建築材料,在歐美等國家得到廣泛使用,隨後我國也開始引進和研製土壤固化材料,但實際應用效果不盡如人意。江蘇路業建設有限公司成立於2010年,是美國一種土壤固化劑的中國總代理。“我國疆域遼闊,土壤類型繁多,但美國產品單一,而且成本高。美國人能研究出這玩意,為什麼中國人就研究不出來呢?”帶著雄心壯志,李慶輝找到了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下簡稱“南京土壤所”)。該研究所其前身為1930年創立的中央地質調查所土壤研究室,在世界土壤研究領域首屈一指。
  4月7日,楚天金報記者來到南京土壤所。記者看到實驗室內外,放著各種瓶子,裡面用水浸泡著各種顏色的土壤,土壤呈規則的圓柱形。按理說,土壤被水浸泡後,就會變成泥巴,但是這些瓶子里,水是水,土是土。其中,一個瓶子裡面裝著的就是科研人員從武漢採集回去的土壤。
  南京土壤所土壤固化劑研發團隊的技術帶隊人孫含元博士告訴記者,傳統的路基用水泥、石灰、粉煤灰作為固化材料,一旦路面破裂,雨水就會從裂口進入路基層,路基被浸泡後,就容易斷裂、軟化,形成“搓板路”。而經過研究發現,美國的這種土壤固化劑是一種新型高科技納米材料,採用的是高分子聚合物。它與土壤拌合後,可以將土壤的親水性改變為抗水性,使土壤永久固化,用此土壤修築的路基,不怕水且耐壓,可延長道路的使用壽命。
  “土壤固化劑其實95%的配方並不神秘,只有那5%才是關鍵,但那5%就是一層窗戶紙,研究後一捅就破。”孫含元博士不無感慨地告訴記者,通過引進和吸收美國產品,該研究所針對我國不同的土壤,研究出了因地制宜的土壤固化劑。而針對武漢土壤的實驗,也證明效果良好。
  (原標題:江蘇民企叫板武漢“短命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c21hcij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