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青奧會悄然臨近。青奧會有一個完美的結果,第一個前提就是“安全”。作為這場大型國際賽事的安保責任部門,南京警方正用他們的智慧和行動,不但要與國際慣例結合接軌,還要力爭做“最隱形又最稱職的人”。
  按照奧委會註重參與度的設想,一場三人籃球比賽,最初被要求放在南京德基廣場,而8×100米的接力賽,則在南京夫子廟舉行。觀眾不收門票,場地半敞開,運動員和南京市民親密接觸。國際奧委會考慮的是推廣和普及,以及國際賽事與舉辦地之間文化上的無縫對接。
  身為青奧安保工作項目負責人的唐斌,每年都參與夫子廟元宵燈會的安保,他向奧委會官員提供了一張數十萬人觀燈場景的照片,“人山人海之中,賽事難以達到預先效果,而新街口是南京全城商貿中心和交通樞紐,不能讓全城盛會幹擾了城市的正常秩序,更不能擾亂了商家和市民的正常生活。”
  這張照片,抵過千言萬語,唐斌表示,後來國際奧委會很快同意更改方案:三人籃球改在了五台山,接力賽改在了河西的馬路上。
  在公安部和省公安廳的領導下,南京市公安局組建了31個場館安保團隊,22個專項安保工作團隊和12個城市安全保障團隊。可善打硬仗的他們,一接手就遇上安保成功理念的新課題。“我們以往的安保經驗,用4個字概括就是‘安全第一’。圍繞這個理念,越是靠近比賽場館、越是靠近運動員的地方,安保級別就越高,安保人員也越密集。”南京青奧組委安保部綜合處處長張新寶說。
  “青奧會的要求,是在確保安全的基礎上,註重客戶體驗和大眾參與。說起來就是多了8個字,但對我們的要求,絕不是加幾個字這麼簡單。”張新寶舉了一個形象的例子,一場高水平的足球比賽,場上的裁判員如果做到讓觀眾忘記了他的存在,才是最稱職的裁判。南京青奧的安保人員,就是力爭讓所有人幾乎都忘記了他們的存在,甚至在賽事最核心區域不出現“警服”。
  理念的轉變,帶來的是措施的改變,安保團隊把安保陣線往外移,用外圍的周密部署取代場館內的寬鬆氛圍:南京警方在公安部、省公安廳的協調指揮下,共同構建蘇浙皖魯滬安保圈,搭建環蘇環寧“護城河”,築牢南京外圍防線;通過強化城市“面”上的管理與控制,保青奧“點”上的安全……
  安保理念的融合,南京青奧組委安保部部長葛孝先有一個形象的比喻:“方腦袋和圓腦袋,最後裝進同一個腦袋。”所謂“方腦袋”,是指國際奧委會在計劃執行上有著專業到近乎嚴苛的要求。而青奧安保團隊在對國際慣例嚴格執行的同時,也在堅持底線思維,為此不惜磨破嘴皮,讓奧委會做出“妥協”。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青奧會公路自行車比賽,放在了風景宜人的南京市浦口區老山,長達23公里的開放式賽道,周邊卻遍佈企業、居民區:一邊是無法避免的居民出行,一邊是不能打折的國際賽事,青奧安保團隊又面臨近乎無解之題。他們經多次現場勘查,給出了答案:在宣傳居民錯時出行的同時,在賽道的平交道口、居民集中區設置橫向穿越點,最大限度保障周邊群眾的出行。青奧專用車道,60%依托現有的公交專用車道,最大程度減輕對市民出行的影響。
  本報記者 任松筠
  本報通訊員 寧公宣   (原標題:一張照片,與國際慣例“握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c21hcijaw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